2008年6月24日 星期二

香港銀行同業大比併

由於版面所限,以下為各參賽者設定簡稱:

2388香 302亨 2888渣 5豐 440金 2356新 96隆 23東 1111廖 349銀 636富 183嘉 3328交  3968招 939建 3988中 1398 工

第一項評比-成本/收入比率(%):

  香    亨    渣    豐    金    新    隆    東    廖    銀    富    嘉    交    招    建    中    工 

  32    37    55    52    41    45    34    48    51    36    63    51    50    45    44    44    43

富邦以63%佔絕對優勢成為最無效率之王,廖創興同中信嘉華以51緊隨其後,成為本地之光,中銀香港同永隆以32%同34%包尾一點也不意外,皆因佢地自置物業居多,西人銀行渣打同匯豐由於受到新興市場高昴的成本拖累,成本佔了收入55%和52%,5位陪跑嘉賓的水平接近,交行帶出少少,可能是因為推廣支出較多,而且物業以租用為主

第一回合-成本/收入比率,中銀香港勝

 

第二項評比-貸款回報率及貸款/總資產比率(%)

   香         亨         渣        豐         金          新         隆         東          廖         銀   

2.2-4   1.8-2.7  1.1-2.1  1.7-2   2.2-5.9  2.1-3.2  2.5-3.9  1.1-2.0  1.6-1.8  1.1-1.7 

   39         52         51         48         47          50        47         60          50         55 

   富           嘉          交           招          建           中          工 

0.9-1.7   1.2-2.5   1.2-1.3   1.2-1.3   1.6-2.0   1.7-1.8   1.3-1.4

   43           52          53           59          51           44          47

中銀香港不愧為第一級的銀行,收費最貴,因此回報最高,相對的貸款率最低(冇人想借貴錢),當然比率低亦同佢的資產包括持有物業有關;廖創興成為第三線的經典,佢吸收了大量貪平嘅散客,由於佢收費最低,客戶不易流,因此回報率比較穩定,但客源問題,佢的回報率亦到了極限;本地二線銀行以永隆回報率最高,大新次之,因為收費比大新貴,所以貸款比例比大新少,由於永隆亦持有相當的物業,真正的貸款率應該更低;東亞,工銀,富邦,嘉華的客戶似乎好易流失,回報率變化大,說明佢地d客鍾意講價之餘,公司又成日出埋d優惠玩金錢攻擊;

渣打同匯豐的表現相差咁遠實在始料未及,渣打業務由於更集中在新興市埸中,因此回報率更低,變化大,匯豐的業務有大半係成熟市場,因此貸款人可以承受較高的收費,而且匯豐在其營運地一般都佔有強力的定價優勢,這是所渣打沒有的

大陸的銀行回報率以建行同中行佔優,這是由此貸款人的身份問題,工商,交通同招商銀行面向大眾,收費較低是必然的,而建行同中行向政府貸款看來比較多

另外,招商同東亞借了接近60%的身家出去,如此一來收益的槓桿就會加大,但相對的資本充足率就會下降,這叫做進取,亦叫做賭命,同44%的中銀相比,同樣1%的不良貸款,對招商的打擊是中銀的136.4%,因此佢博取較高的回報同時,必需要嚴控不良貸款,這點招商做得還算不錯

由於中銀香港及永隆借得太少,影響了評分;招商又做得太過火,因此

第二回合-貸款回報率及貸款/總資產比率,本地-大新金融勝,外地-匯豐銀行勝,大陸建設銀行勝

 

第三項評比-存款回報率(%)

  香    亨    渣    豐    金     新    隆    東    廖     銀    富     嘉     交    招     建     中    工 

2.0   1.5   1.7   1.5   2.1   1.8   2.0   1.5   0.9   1.3   0.8   1.6   0.8   0.9   1.0   1.0  0.8

只借自己的錢出去就唔叫銀行,用存款賺錢先係本事

大新金融由於包含了比例不少的保險業務,因此浮存金不需支付利息,綜合而言,中銀香港始終都係最有效率的,永隆因為租金成本低而同中銀香港並列,廖創興同富邦人手多,租金貴,而且利率無議價能力,存錢最高息唔係浪得虛名;西人銀行渣打比匯豐更識利用存款,大陸銀行因為平民的低收入影響了回報

第三回合-中銀香港勝

 

第四項評比-盈利的真確性-資產增長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06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05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 04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 03

中銀香港      8.007( 6%)       7.561(16%)         6.481(14%)      5.700(6%)

永亨銀行    31.598(12%)     28.284( 8%)       25.160(10%)     22.762(5%)

渣打銀行    94.697(35%)     69.993(22%)       57.533(21%)     47.434(2%) 

匯豐銀行    72.742(15%)     63.434(  6%)       59.625(12%)     52.912(24%)

大新金融    40.165(10%)     36.373(10%)       33.152(20%)     27.521(11)

大新銀行    10.002(  8%)       9.285(11%)         8.394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n/a

永隆銀行     49.019(11%)     43.656(  6%)       41.210(11%)    37.076(7%)

東亞銀行     17.587(10%)     16.022(10%)       14.540(  6%)    13.698(5%)

廖創興         13.912(  4%)     13.410(  5%)       12.781( -7%)    13.665(3%)

工銀亞洲      9.887 (11%)      8.803 (  9%)         8.151(  3%)      7.858(0%)

富邦銀行      3.395 (  6%)      3.198(  0%)         3.159 (  0%)     3.228(0%)

中信嘉華      4.028 (33%)      2.957(15%)          2.605(  6%)      2.449(0%)

交通銀行      1.975 (13%)      1.744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 n/a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 n/a          

招商銀行      3.752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n/a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n/a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n/a 

建設銀行      1.469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31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 n/a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 n/a 

中國銀行      1.509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 n/a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n/a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 n/a 

工商銀行      1.397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n/a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n/a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 n/a 

前面的數字是資產淨值,後面的是升幅

各銀行在統計年間均有盈利,富邦銀行同廖創興自稱有盈利,但資產淨值卻無甚增長,甚至比保留盈餘部分都唔見埋,令人懷疑它們是否通過出售儲備而製造盈利,本地銀行的保留盈餘看來不能令公司的規模擴大,只能滾存;渣打係真正賺到錢的,而且賺得遠比公佈的盈餘的多,不過卻隱藏在儲備當中,例如大量新分行,匯豐在沙士時的盈利看似較少,但儲備卻比任何時候增長強勁,可能是故意逆市大量吸收一些"會令盈利下降"的資產,反而市況奇佳的時候表現不濟,看來渣打同匯豐走的是完全相反的路線

第四回合-富邦銀行同廖創興出局,渣打勝

 

第五項評比-盈利的真確性-稅項偏差%

    香    亨    渣    豐    金     新    隆     東    廖    銀    富    嘉   交    招    建    中    工 

    13    秘    -1     -2    30     5     27*   32     3     6*   40*   *      *     3       *     8       * 

舉個最典型的例子,永隆銀行稅項偏差約27%,即公佈數值比實際上繳數字多27%,例如佢05年稅前盈利13億,扣除高估部分27%,實際盈利10.2億,即推算出2.8億係免稅收入,剛好佢有個項目"保險索償淨額及對保單持有人負債之變動",又剛好係2.8億....所以香港銀行的資產淨值停滯不前是有原因的

又例如大新金融,稅項偏差約30%,即公佈數值比實際上繳數字多30%,佢05年稅前盈利14.2億,扣除高估部分30%,實際盈利10.7億,即推算出3.4億係免稅收入,佢咁岩就有個"非經營/特殊項目"係3億....

當然,這些數字只有象征意義,不是硬套上去就岩用,而且準確度有限,不過都可以從中看到一些大方向-香港銀行成日都要靠特殊收益這一點

大陸銀行由於歷史原因,以前的數字經過粉飾,已不可考

兩大外資銀行有低估盈利的取向,不過數字本身己足夠準確

第五回合-除了中銀香港,渣打銀行,匯豐銀行,大新銀行,廖創興銀行,招商銀行,中國銀行外,全員出局,永亨銀行取消資格;渣打銀行,匯豐銀行獲勝,而本地銀行由大新銀行勝出

(永亨銀行保密了其實際稅收數字,應予以遣責)

(有*者的數字特別不準確)

(以上數字皆為主觀數字,並無參考價值)

 

第六項評比-價性比-預期pe(06年)

  香    亨    渣    豐     金    新     隆    東    廖     銀     富    嘉     交     招    建    中    工 

 13    14    17    11    11    11    12    16    14    12    10    13    28    30    22    18    20

第六回合-大新銀行,匯豐銀行勝

 

綜合結果

本地最高性價比獎授予大新銀行

世界最高性價比獎授予匯豐銀行

最有效率獎授予中銀香港

最有前途獎授予渣打銀行

 

最後有請評委味皇先生發表一下意見

味皇:[通過這次評比,我們發現市場最高估值的中資金融股的營運效率是最低的,相反,有最高營運效率的銀行估值都偏低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市場上有套理論-高增長高價值,因此,低效的中資股因為有巨大的改進空間而有更高的增長率,而高效的銀行卻因為潛力已被完全發揮出黎而被市場舍棄;作為股票投資人或許是這樣想,但這一點卻完全違反了健全的商業原則,因此有必要重新審視一下什麼才是正確的價值觀]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