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2月9日 星期一

空想私有化案例

在這裡先設定一些前提:不考慮法律問題,不考慮公司的成長,出價為市價的雙倍無人會拒絕,要用高級技巧而不直接出價收購,收購過程基完全於空想,與現實的機構無關

案例1:大新金融全購大新銀行,時間為2006年

大新金融持有大新銀行74.94%,大新金融盈利14億,大新銀行盈利10億,收購前一年,大新銀行發行40億10厘優先股比大新金融,次年大新金融盈利為15億,大新銀行盈利6億,市值分別為市盈率的14倍同8倍,即210億及48億,股價為80.7及5.2此時大新金融提出全購大新銀行,條件是用1股大新金融的股票交換8股大新銀行的股票,即作價10.1每股收購大新銀行,順利免費私有化

原理是用市盈率計價同太在意成長都是苯蛋所為,

案例2:匯豐銀行同時收購東亞銀行,永亨銀行,大新銀行,時間為2007年

匯豐銀行向東亞銀行股東出價,用1.5股平保加2股交通交換2股東亞,當時平保1股100,交通1股13東亞1股50

匯豐銀行向永亨銀行股東出價,用2股平保交換1股永亨,當時平保1股100,永亨1股110

匯豐銀行向大新金融股東出價,用1股恆生交換1股大新,當時恆生1股160,大新1股80

匯豐持有的平保1400億,其中淨值為230億,匯豐持有的交通1250億,其中淨值為280億,匯豐持有的恆生1900億,其中淨值為350億,

收購東亞的作價為市價+76%,應該可以買到51%股權,規模是420億,即使出價咁高,即值上卻是用30.19換38.24有賺


收購永亨的作價為市價+82%,應該可以買到51%股權,規模是162億,即使出價咁高,即值上卻是用32.52換35.55有賺

收購大新的作價為市價+100%,應該可以買到51%股權,規模是105億,即使出價咁高,即值上卻是用29.53換41.86有賺

匯豐銀行可以統一香港而不費分毫,原理是用超超高估的股票交換超高估的股票

案例3:翔龍基金收購大新金融

翔龍基金冇錢收購,而且冇誠意收購,本來就無打算成事

翔龍基金先聯同惠理基金在市場上各自買入大新金融及大新銀行4.99%,然後翔龍提出收購大新金融,此時大新金融及大新銀行都會急升,惠理將手上少量大新金融賣比翔龍,例如1%,翔龍扮有誠意咁在市場購買,而惠理暗中出貨,此時翔龍賣出大新銀行獲利,惠理基金亦賣出大新銀行及大新金融獲利,惠理出貨完成後收購拉倒,翔龍再出售手上的大新金融,由大新銀行的獲利補貼,再從惠理基金取回一些利益

原理是利用股權不到5%不公開的規定,不過上面的做法可能犯法

案例4:中銀香港收購匯豐銀行,時間為2007年

中銀香港1股22,匯豐銀行1股150,市值比為2325:18200,表演7.8倍的蛇吞象

中銀香港盈利150億,匯豐銀行盈利1500億,當時利率水平約4%

中銀香港向匯豐股東提出收購控股權,條件是發行每1張面值100蚊8厘的可續回換股優先股加5股中銀香港交換2股匯豐,要收購匯豐的控股權,需要18201億,中銀香港盈利可以支持2000億的優先股,此時中銀香港進行拆股1拆2,股價急升至相當於之前的40,條件變為發行每1張面值100蚊8厘的可續回換股優先股加10股中銀香港交換2股匯豐,即每股作價300收購,由於匯豐冇大股東,條件被小股東接受,假如中銀順利收購到50.1%,將發行6000億優先股,而利息支出為480億,不過此時已經改由匯豐支付;如果收購失敗,只收購到25%的話,將發行3000億優先股,而25%匯豐的市值為9100億,到時中銀用匯豐股票續回優先股就得(用其他方法都可以),剩低16.8%部分股息收入是126億,也不錯,中銀發行左6000億股票(由於原先全公司都只有2325億,因此股票攤薄得不成體統),得到6000億匯豐銀行,匯豐銀行部分淨值1700億,而中銀原來的淨值為865億,用865億的一部分換到1700億亦很不錯,;如果不幸拆股後股價冇上升,出價就是每股220,雖不會買到幾多,但支付方式有100蚊+5股或全部股票交易兩個選擇,對於中銀22蚊已經高估的情況下,無論那一種方式都不算是損失(起碼比51蚊買東亞好),而且撤回收購亦是一個選擇

原理是拆股好多時會影響股價,高估自己的股票,再加上大量的借錢去買人地的資產,最後用人地d錢黎還,即係以前的"置地飲奶"故事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