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2月2日 星期一

匯豐的戰略地位分析

匯豐銀行的主要據點為香港,英國,北美,拉丁美洲,在基他主要國家都有一定的勢力,現時正進行新興市場的攻略

東亞方面,香港市場完全受其控制,掌握左定價主導權,可以隨時玩弄所有中小銀行,由於收費數倍於任何地區,所以來自香港的收益異常強勁,香港是匯豐的基地,亦是匯豐最大的補給點,利用香港的資源足以支持匯豐的擴張

在香港之外,大陸的匯豐雖然剛起步,但由於它冠上"香港上海匯豐銀行"的名號,而且它是3個世紀前已經在大陸做生意的老妖精,在通路上會比任何一間外資好走,但匯豐的成就不可能超過4大國有銀行,4大的生意並不是來自競爭,因此匯豐只能在政治以外的範圍做生意,政府由於默許扶植匯豐成為外資銀行的領導,因此大陸政府很可能允許匯豐進入原本由工商銀行負責的地盤,匯豐很有可能成為大陸第二大的民生貸款銀行

台灣方面,在中港台三地都拥有分行的銀行是匯豐同渣打,因此三通會令兩者的佔有率提高,不過在台灣本土,匯豐只是算係中型銀行,由於面對競爭,業務可以成長,但很快就到極限,雖然匯豐面對競爭還是有少許優勢;如果匯豐要更進一步,唯一的方法就是利用香港的資金收購,減少競爭者兼提高自己的地位,如此一來就可以加價了,即使如此,匯豐極其量只是成為三甲,又太可能超過本地的龍頭,但佔有率一旦佔左超過26%,即使沒有獨立的定價主導權,卻可以聯合定價


日韓方面,匯豐只是算係小型銀行,同永亨之於香港的地位差唔多,吸引存戶必須比龍頭出更高息,貸款亦要比龍頭出更低息,因此收益非常有限,因為對手過於強大,亦不用想通過競爭壯大,對匯豐最合適的戰術係在分行保留收支平衡上,等待一次大型的收購時機

西方發達國家方面,美國的撥備有如無底深潭,但盈利不等同現金流入,在現金流入比盈利數字重要的原則下,出現現金流入加上虧損數字是相當精明的做法;在美國的同業財政面臨危機,在一定時限內會破壞存戶的信心,而銀行亦不得不出高於市價的利息吸引存戶,由於美國債券市場發達,因此存款會流向國債,這一點是在香港絕不會看到的,於是美國的銀行就缺水,成日集資;由於美國的銀行存款在本質上難以收集,因此匯豐的戰略優勢就體現了,香港有大量低息存款,可以支持美國的存貸,而且美國的銀行有巨大的息差,用香港錢存入美國的機構用以套息,而機構存款即使被國有化後亦分毫不損,何況佢地又未破產;因此匯融實際上正在生產現金,只是表面虧損,舉個例子,津巴布韋不是正常的地方,但商業活動依然存在,而僅在"有盈利可能"的情況下先有商業活動,因此經濟再差的地方都可以賺錢,而美國遠好於津巴布韋


英國方面,市場非常蕭條,大型英國銀行財困被國有化,這些銀行的股東面臨一無所有的危機,匯豐在此風波中沒有受大傷害,而且競爭對手弱化長遠對匯豐競爭力有利,這只是表面現象,實際匯豐在英國的競爭力反而被削弱了,說明原因之前,先回到北石爆煲的時候,當時北石爆煲,引發民眾對中小銀行的信心崩潰,很多銀行開始出現財困,市場不斷鼓吹包括匯豐在內的所有銀行都會死路一條,匯豐的股價亦隨之大插,但實際上,存款不斷地由小型銀行湧入匯豐等大型銀行,匯豐的實力反而大大強化,同市場說的完全相反,強化持續到了今日為止,為止的原因是大型競爭對手的國有化,大型競爭對手包括蘇皇,巴克萊等,財政雖然弱不禁風,民眾對其信心盡失而轉投匯豐同萊斯等銀行,但這只是短期現象,以蘇皇為例,股東受滅頂之災,但股東受害不等於銀行受害,國有化之後一段短時間內民眾會轉往匯豐,但時間一長,人們就會發現將錢存在國有銀行是最安全的,對貸款人亦一樣,只要自己影響力足夠高,向政府借錢係有得拖的,作為國有銀行,它必然會放棄所有國外業務而專攻本國,當蘇皇等同政府的時候,即使強如匯豐也不可能敵得過主權國家,英國業務已不能再進一步了,不過相對地,英國以外的地方卻完全成為空城了

在歐洲的其他國家,銀行國有化持續,匯豐在該等國家必將遇到英國一樣問題,可以發現,匯豐在這段期間完全沒有收購任一間該等國家的銀行,難到葛霖在兩年前已經料到今日的情況?我希望是葛霖死好命歪打正著,如果佢現係一早估到而故意放慢手腳,咁佢的才能絕不下於曹操,有這樣的才能人是不會滿足於做一個安份的銀行家的

對於已發現國家,現時匯豐的戰略是保持現狀,等待國有化的銀行賣盤時再吞左佢,到時一口氣完成該國的攻略,現時先集中力量收集香港同新興國家的資金,等待時機的出現

在新興國家方面,如上面所講,完全成為空城,只要花旗同美銀都回到國內,匯豐就會好似病毒一樣侵占所有新興市場,而且沒有任何人可以阻擋匯豐的推進

亂世出英雄,越亂越好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