思捷的毛利率54%,同bossini的50%相當接近,兩者的定位是類似的
思捷營業額3百幾億而bossini得20幾億,bossini只是思捷的7%,以店舖同產品本身來說,兩者區別不大,思捷能做到的bossini也可以,只是規模不同而已,但思捷市值550億,如果兩者質量相同,按思捷的7%市值去計bossini市值要有30幾億,而用bossini的10億市值去計思捷市值應為140億,兩者的估值標準存在極大的鴻溝,既然店舖同產品的質相同,思捷不過是巨大化的bossini,因此市場給予的溢價自然不是針對店舖同產品本身
兩者不同之處在於效率
bossini每1蚊固定資產可產生6蚊毛利,而思捷是8蚊,品質一樣的情況下銷量多1/3,因此思捷的營運也是很有效率的,以思捷的效率可以承受更高的成本,而本地零售股的則比高成本所限制,思捷的人工支出佔毛利的20%,bossini是32%,思捷的租金支出佔毛利的18%,bossini是35%,基本支出相差甚遠,思捷的毛利的32%可以成為稅前盈利,而bossini的毛利剩下的只有5%,即使是07年全盛期,也不過是剩13%,思捷收入來自外國,經營手法可能比較先進,先可以剩咁多,香港的營商環境比高工資同高租金騎劫,低效的公司在香港難以生存
假設兩間公司進行資本投資增加營業額,思捷每年可以投資的金額比例是bossini幾倍至十幾倍,思捷投資的資金量可以形成很高的復利效果
由於思捷在外國已經坐大,bossini要進軍思捷的市場會比人一腳伸返出黎,相反思捷要佔據bossini的市場,可以用以本傷人的招式,由於思捷要同股價交代,價格戰是不會打的,但思捷無限金錢的優勢並不會改變,消費者有其消費習慣,bossini自然會有其市場,但在缺乏消費習慣的新興市場,別人同思捷競爭並不公平
思捷的pb達4倍,正常來說是過高的,但思捷同其他零售股不同,思捷的超額利潤比任何一間本地零售股都高,而且成為常態,如果2倍買店舖本身,其餘的兩倍買地理同規模也是說得通的,皆因令思捷賺大錢的部分是看不見的
這裡的例子用了bossini,其實其他公司也是一樣,IT只能剩16%的毛利,佐丹奴22%,bauhaus18%,思捷的優勢是管理能力以外的問題了
將賺大錢同管理能力不能混為一談,市場最愛將優點缺點無限放大,之前思捷百幾蚊就話管理好,現家跌到幾十蚊就話管理唔好,自作多情的一群
上年我對思捷的估值是(pb2+pe15)/2=41.6,佢60幾蚊時咁掃興當然冇人信,現在佢就穿40,人們又悲觀過頭了,與其去持有所謂的下一隻思捷,倒不如去買真正的思捷
說回思捷本身,固定資產400億,員工14000,規模至少比08年大,之後就等復甦了,無端借左26億,可能同收購有關,最近的以股代息都是這一原因,特別息的習俗可能要取消,改為60%的派息比率,應該是用於還債,應收賬同存貨都收縮,下半年的日子應該不是太好,無形資產增加53億,來自收購的大陸業務,人員3100人,bossini員工都4200,市值不過10億,思捷以此代價購買此等小公司實屬愚不可及,不過有無限金錢倒是敗得起,明顯管理層心裡都有團火,有點火燒心的感覺,他們追逐中國的美好景願而犧牲股東收息的權利,能否取得更高的長期效益就將來先知了
即使如此,思捷還是相當優秀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